Artwork

Inhalt bereitgestellt von 氣味策展人. Alle Podcast-Inhalte, einschließlich Episoden, Grafiken und Podcast-Beschreibungen, werden direkt von 氣味策展人 oder seinem Podcast-Plattformpartner hochgeladen und bereitgestellt. Wenn Sie glauben, dass jemand Ihr urheberrechtlich geschütztes Werk ohne Ihre Erlaubnis nutzt, können Sie dem hier beschriebenen Verfahren folgen https://de.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Podcast-App
Gehen Sie mit der App Player FM offline!

EP.056 香奈兒「米希亞」:在巴黎的紙醉金迷中,嗅聞藝術、友誼與納粹陰影的複雜香氣

24:56
 
Teilen
 

Manage episode 504808789 series 3678267
Inhalt bereitgestellt von 氣味策展人. Alle Podcast-Inhalte, einschließlich Episoden, Grafiken und Podcast-Beschreibungen, werden direkt von 氣味策展人 oder seinem Podcast-Plattformpartner hochgeladen und bereitgestellt. Wenn Sie glauben, dass jemand Ihr urheberrechtlich geschütztes Werk ohne Ihre Erlaubnis nutzt, können Sie dem hier beschriebenen Verfahren folgen https://de.player.fm/legal.

米希亞:一幅關於氣味、藝術與醜聞的肖像
第一章:序曲 — 繆思的氣息
一句話氣味語言:米希亞是巴黎之后(Queen of Paris)甫離席的絲絨劇院座椅上,尚存的餘溫;一縷口紅、玫瑰花瓣與一段美麗而危險的記憶所交織成的,那微苦的脂粉香。
香奈兒「精品香水系列」(LES EXCLUSIFS DE CHANEL)中的米希亞(Misia),並非僅僅是一瓶香水,它更像是一件嗅覺的藝術品,一個被精心封存於瓶中的歷史切片。它的誕生,本身即構成一個迷人的悖論:一款在美學上無可挑剔、優雅精緻的香氛,卻以其命名,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香奈兒傳奇中最輝煌,同時也最具爭議篇章的大門。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此一悖論——在精心策劃的品牌神話與複雜難解的歷史現實之間,那股揮之不去的張力。
這趟探索之旅將引領讀者深入繆思女神米希亞·塞特(Misia Sert)的生平,剖析她與嘉柏麗·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之間那段錯綜複雜的友誼,重返啟發這款香氛的巴黎前衛藝術世界,並對香水本身的結構進行深度技術性解析。最終,我們將綜合其美學成就與歷史包袱,為這款充滿故事的香水,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嗅覺肖像。
第二章:巴黎之后 — 米希亞·塞特的時代與人生
在香奈兒的世界裡,以人名命名的香水屈指可數,而米希亞·塞特能獲此殊榮,源於她在20世紀初巴黎文化界無可取代的地位。她不僅是一位繆思,更是一股塑造藝術風向的強大力量。
繆思的養成
米希亞·塞特的出身本身就是一首世界主義的詩篇。她於1872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父親是波蘭裔的著名雕塑家,母親則是比利時傑出大提琴家的女兒。母親因生她而辭世,使得她的童年充滿變動,輾轉於布魯塞爾的外祖母家與父親在俄羅斯及巴黎的住所之間。
儘管家庭生活顛沛,她的藝術天賦卻如鑽石般無法掩蓋。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幼時曾讓音樂巨擘李斯特(Franz Liszt)為之讚嘆,成年後更師從知名作曲家加布里耶·佛瑞(Gabriel Fauré)。這段背景至關重要,它確立了米希亞不僅僅是藝術家畫布上的靈感來源,她本身就是一位受過嚴格訓練、擁有獨立藝術見解的藝術家。
文化中樞與沙龍女主人
米希亞真正的舞台,是她的巴黎沙龍。透過她與第一任丈夫塔德·納坦松(Thadée Natanson)的婚姻,她的家成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與文學期刊《白色評論》(La Revue Blanche)的非官方總部。這個沙龍不僅僅是社交場所,更是巴黎前衛藝術的心臟。在這裡,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會親自為賓客調製雞尾酒,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會在她的鋼琴上演奏最新的作品,而斯特凡·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則會將親筆寫的詩句題在扇子上送給她。
她的影響力來自於她敏銳的藝術鑑賞力。當時流傳著一句話:「你必須才華橫溢,米希亞才會想認識你」(You had to be gifted before Misia wanted to know you)。作家保羅·莫朗(Paul Morand)形容她是「天才的收藏家,而那些天才全都愛上了她」。她的朋友圈囊括了印象派、後印象派、象徵主義乃至現代主義的巨擘:雷諾瓦、土魯斯-羅特列克、維亞爾、波納爾、莫內、德布西、拉威爾、薩提、史特拉汶斯基、普魯斯特、紀德、考克多……這份名單本身就是一部20世紀初的歐洲文化史。
藝術中的不朽
米希亞的形象被當時最頂尖的藝術家們反覆捕捉,她成為雷諾瓦、維亞爾、土魯斯-羅特列克等人畫作中的永恆主角。不僅如此,她更是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鉅著《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凡爾杜蘭夫人(Madame Verdurin)和尤爾伯萊提耶夫公主(Princess Yourbeletieff)兩個角色的原型。她不僅活在畫布上,更活在文學的殿堂裡,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這種從被動的靈感繆思到主動的文化推手的轉變,是理解米希亞其人的關鍵。研究資料反覆證實,她絕非僅僅是一個激發他人創作的美麗符號。她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鋼琴家,一位慷慨的藝術贊助人,尤其對謝爾蓋·狄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給予了關鍵的財務支持。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積極的創意合作者與人脈連結者。正是她將香奈兒引薦給了巴黎的藝術圈,並據說在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首演時,比狄亞基列夫本人更早意識到這部作品的劃時代意義。作曲家艾瑞克·薩提(Erik Satie)稱她為「一位魔法師」。這種種事蹟將她從傳統的、被動的繆思形象中解放出來,重塑為一位擁有權力、品味與能動性的文化代理人。正是這份複雜與強大,使她成為香奈兒女士眼中一個充滿吸引力的對象,也預示著一款以她為名的香水,必然蘊含著超越單純花香的複雜層次。
第三章:藝術與偽裝的連結 — 米希亞與香奈兒的友誼
香奈兒為米希亞創作同名香水,其核心在於兩人之間那段被官方描述為「靈魂相契」的友誼。然而,這段關係如同她們所處的時代一樣,既光彩照人,也暗藏陰影。
官方敘事:一場「靈魂相契」的相遇
根據香奈兒品牌的官方說法,米希亞與香奈兒於1917年的一場晚宴上相識,一見如故。米希亞對香奈兒的才華、остроумие(lethal wit)、諷刺的智慧以及那種「既吸引又震懾所有人」的狂熱破壞力深感著迷。
米希亞在香奈兒的生命與事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她將這位當時仍是新晉設計師的香奈兒引入了巴黎最頂尖的藝術家與知識份子圈層,為其事業的成功鋪平了道路。在香奈兒一生的摯愛亞瑟·「卡培男孩」·卡佩爾(Arthur 'Boy' Capel)因車禍驟逝後,是米希亞陪伴悲痛欲絕的她前往威尼斯散心,並在那裡將她介紹給了狄亞基列夫,開啟了香奈兒與藝術界更深層的連結。更有傳聞指出,正是米希亞建議香奈兒嘗試香水事業,這才催生了傳奇的香奈兒N°5。這段故事構成了品牌所樂於推廣的、充滿浪漫色彩的友誼畫卷。
未經刪減的歷史:成癮與共謀的友誼
然而,歷史的真相遠比品牌的公關稿來得複雜。她們的連結不僅僅建立在藝術與才華的相互欣賞上,更深植於共同的秘密與依賴之中。
最顯著的便是兩人共同的嗎啡成癮問題。這並非偶爾的消遣,而是發展到每日多次注射的嚴重程度。根據傳記作家哈爾·沃恩(Hal Vaughan)在《與敵共枕》(Sleeping with the Enemy)一書中的描述,以及其他歷史記載,她們甚至會一起進行「前往瑞士的毒品之旅」(drug runs to Switzerland)。這段經歷為她們的「靈魂相契」增添了一層陰暗的底色,將她們的關係從創意上的夥伴,轉變為一種病態的共生。
更具爭議性的是米希亞與香奈兒在二戰時期的關係。香奈兒作為納粹特工(代號F-7124)的歷史已被多方證實。她曾試圖利用納粹的雅利安化法律,從她的猶太合夥人維特海默(Wertheimer)家族手中奪取香奈兒N°5香水公司的完全控制權。而根據沃恩的書,香奈兒曾將這些涉及她蓋世太保情人的計劃,全盤告知了米希亞。儘管沒有證據顯示米希亞本人持有反猶立場,但她作為一名納粹特工的密友與知情者,這一角色無疑玷污了那段被浪漫化的友誼。
這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也是這款香水所體現的終極悖論。香奈兒公司(如今由當年香奈兒試圖剝奪其財產的維特海默家族所擁有)一直以來都極力維護與美化其創始人的形象,小心翼翼地迴避或淡化她與納粹合作的不光彩歷史。然而,他們卻選擇推出一款以米希亞命名的香水,並公開頌揚她與香奈兒的「特殊友誼」。正如香水評論博客Kafkaesque所尖銳指出的:「香奈兒公司走這一步棋,究竟在想什麼?!」(What on earth was the company thinking in going this route??!)。
這絕非一次無心的疏忽,而更像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充滿矛盾的品牌操作。此舉背後可能有多重考量。其一,品牌可能篤信其核心客群不會去深究那段光鮮敘事背後的黑暗歷史。其二,這或許是品牌對自身神話塑造能力的一次極度自信的展現,相信即使是這段最敏感的歷史,也能被其強大的品牌光環所吸收、中和,甚至轉化為一種複雜而迷人的傳奇色彩。在這種策略下,米希亞香水本身成為了敘事管理的工具,用極致的美學來昇華一段充滿創傷的過往。這款香水的美麗,因此與其令人不安的出處,構成了一種深刻的、耐人尋味的張力。
第四章: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後台 — 嗅覺的靈感之源
米希亞香水的官方靈感來源,將我們直接帶到了20世紀初巴黎最激動人心的藝術現場——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後台。而這個場景的選擇,與米希亞·塞特的個人經歷密不可分。
米希亞是狄亞基列夫和他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最重要、最忠實的贊助人與夥伴。她的角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資金提供者。她深度參與舞團的創作,從服裝設計到舞蹈編排,狄亞基列夫都會與她密切商討。她是舞團的財務支柱,曾在《彼得魯什卡》(Petrushka)首演之夜,拿出4000法郎解救被扣押的戲服。她也是舞團的創意催化劑與人脈網絡核心,將畢卡索、薩提、考克多等前衛藝術家帶入狄亞基列夫的圈子,促成了諸如《遊行》(Parade)這樣結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開創性作品。當狄亞基列夫在威尼斯逝世時,是米希亞陪伴在他身邊,並為他支付了葬禮的費用。她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關係,是一種深刻的、共生的創造性夥伴關係。
而將香奈兒與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連結起來的橋樑,正是米希亞。她將香奈兒介紹給狄亞基列夫,促成了香奈兒為芭蕾舞劇《藍色列車》(Le Train Bleu)設計戲服的合作。這次合作不僅鞏固了香奈兒在巴黎時尚界的地位,也讓她的設計理念與前衛藝術的脈搏緊密相連。
因此,調香師選擇以「歌劇舞台更衣室喧嘩熱鬧的氣氛」作為嗅覺藍圖,是極為精準且富有歷史深度的。我們可以想像那個場景的氣味:空氣中瀰漫著舞者們使用的化妝品的香氣——那是帶有鳶尾根氣息的鬆粉、混雜著玫瑰與紫羅蘭香氣的蠟質口紅;角落裡擺放著觀眾送來的花束,玫瑰的甜香與逐漸凋零的氣息交織;空氣中還可能飄散著皮革的味道,來自舞鞋、舊的戲服箱,以及劇院本身的陳舊氣息。這個充滿藝術、汗水、激情與人工修飾的空間,正是米希亞香水試圖用氣味捕捉的、那個屬於米希亞·塞特與嘉柏麗·香奈兒的輝煌年代。
第五章:解構米希亞 — 一幅嗅覺肖像
米希亞香水是調香師奧利維耶·波巨(Olivier Polge)的宣言之作。作為香奈兒傳奇調香師賈克·波巨(Jacques Polge)的兒子與繼承人,米希亞是他為備受推崇的「精品香水系列」創作的第一款作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調香師的願景:奧利維耶·波巨的宣言
奧利維耶·波巨以對鳶尾花(Iris)/鳶尾根(Orris)的熱愛而聞名,這在他之前的作品(如Dior Homme)以及後來的香奈兒創作中都有體現。然而在米希亞中,他巧妙地避免讓鳶尾成為絕對主角(如香奈兒自家的La Pausa),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關鍵的質地元素,用以營造那種獨特的、帶有粉感與蠟質感的化妝品氣息。
他的意圖是清晰的:創造一款既復古又現代的香水。他從香水史中「拯救」了經典的「口紅香調」(lipstick accord),並透過意想不到的乾燥木質基調來支撐它,從而避免了作品陷入單純的懷舊或陳詞濫調。這展現了一種知性的、深思熟慮的創作方法,與米希亞·塞特本人那種精明、具影響力的形象不謀而合。這款香水,可以說就是奧利維耶·波巨為香奈兒提交的「畢業論文」,確立了他未來創作的基調。
初綻:
香水噴灑之初,一股明亮、帶有微甜果香的氣息撲面而來。荔枝與覆盆子的多汁感,在香奈兒標誌性的醛香烘托下,顯得輕盈而振奮。這股開場白是典型的香奈兒風格,但相較於N°5的強勢或N°19的冷冽,米希亞的開場更為柔和,也更具親和力。
核心 — 口紅香調:
很快,香水的核心——那著名的「口紅香調」便浮現出來。這是一幅由多種元素精心編織的嗅覺畫卷。帶有土地氣息和粉質感的鳶尾根,與甜美的、略帶糖果感的紫羅蘭,以及豐潤的玫瑰花瓣,三者完美融合。許多使用者將其形容為「高級化妝品的味道」或「一支粉色唇膏的香氣」。然而,這種體驗並非人人皆宜。對某些人來說,這種組合可能顯得過於復古,甚至帶有「藥感、老派的紫羅蘭」或「櫻桃味止咳糖漿」的聯想,構成了一種挑戰。一位評論者甚至將其形容為氣味世界中的「天生臭臉」(resting b*tch face),冷漠而高傲,不會為了取悅你而微笑。
餘韻:
隨著時間推移,香氣逐漸過渡到溫暖而樹脂感的基調。安息香與東加豆帶來了柔滑、微甜的暖意,如同喀什米爾羊絨般包裹著肌膚,為前中調的粉質花香提供了一個堅實而舒適的基座。許多敏銳的評論家還在基調中察覺到一種微妙的、乾燥的木質或柔軟的皮革氣息,雖然未被官方列出,但正是這股氣息增添了香水的複雜度與精緻感,使其免於變得過於甜膩或單薄。
持久度與擴散力
綜合多數使用者與專業評論的意見,米希亞的表現相當出色。其持香時間長,擴散力(Sillage)屬於中等偏上,能夠形成一個清晰可辨但不過於侵擾的個人氣味場域。當然,如同所有香水,也存在少數使用者反映其持久度不如預期,這通常與個人膚質和化學反應有關。
第六章:口紅香調 — 將米希亞置於其嗅覺類型學中
米希亞的核心是「口紅香調」,要完全理解這款香水,必須將其置於此一特定的嗅覺類型中進行比較與分析。
化妝品氣味的簡史
「口紅香調」並非凭空想像,而是植根於化妝品工業的歷史。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使用鳶尾根粉末和紫羅蘭香精為蜜粉、腮紅和口紅賦香是一種普遍做法。鳶尾根提供了乾燥、粉質、略帶木質的基底,而紫羅蘭則帶來甜美、略帶糖果感的氣息。玫瑰的加入則增添了經典的女性化花香。因此,米希亞的香氣結構是對這段歷史的嗅覺重現,是一種有意識的、充滿歷史感的藝術選擇。
嗅覺戰場:米希亞與其經典對手
在「口紅香調」的領域中,存在幾位標誌性的競爭者。透過比較,米希亞的獨特之處得以彰顯。
Misia vs. Lipstick Rose:
這是此類型中最核心的對比。Frédéric Malle的Lipstick Rose被廣泛認為是此類香調的標竿,但其風格與米希亞截然不同。Lipstick Rose被形容為更「魯莽」(brash)、「響亮」(loud)、「甜膩」,甚至是一種「戲謔」(tongue-in-cheek)的演繹。它追求的是一種極度寫實的、帶有蠟質感的、近乎幽默的復刻,讓人直接聯想到一支老式紅色唇膏。
相比之下,米希亞則始終被評價為更優雅、更精緻、更乾燥、更具木質感且更為嚴肅。它並非對口紅氣味的直接複製,而是對其概念的「詮釋」。奧利維耶·波巨將這個復古主題,透過香奈兒品牌標誌性的克制與知性美學進行了過濾與重塑,最終呈現的是一個更為抽象和藝術化的版本。
Misia vs. Guerlain:
與嬌蘭(Guerlain)的紫羅蘭-鳶尾經典,如《藍色時光》(L'Heure Bleue)和《傲慢》(Insolence)相比,米希亞也劃清了界線。儘管共享相似的香調元素,米希亞巧妙地避開了《藍色時光》那種標誌性的、近乎憂傷甚至帶有葬禮感的氛圍,同時也與《傲慢》那種衝擊性的、高分貝的甜膩果香保持距離。米希亞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屬於香奈兒的平衡點——既有復古的詩意,又不失現代的清晰與克制。
第七章:米希亞悖論 — 綜合與最終裁決
在深入探索了米希亞·塞特的生平、她與香奈兒的複雜關係,以及香水本身的藝術成就後,我們最終必須回到那個核心的「米希亞悖論」。
這款香水無疑是一次技術上的勝利,是奧利維耶·波巨獻給香奈兒的一份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它知性、優雅、層次豐富,完美地捕捉了一個逝去時代的藝術精神。它在美學上是成功的,其精緻的粉質花香調,既向傳統致敬,又具備現代的實穿性。
然而,與這份美學成就並存的,是其背後那段充滿爭議的歷史。以米希亞為名,就無法迴避她與香奈兒之間那段建立在嗎啡成癮上的依賴關係,更無法忽視她作為香奈兒在納粹時期陰謀的知情者這一令人不安的角色。這就提出了一個永恆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夠,或者說是否應該,將一件藝術品與其創作者或靈感來源的歷史完全切割?這款香水的美,究竟是救贖了其背後故事的黑暗,還是僅僅用一層芬芳的面紗將其巧妙地遮掩了起來?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它取決於每一位使用者自身的價值判斷。因此,對米希亞的最終推薦,並非將其視為一款單純的「好聞的花香」。它更適合那些在香水中尋求超越嗅覺愉悅的鑑賞家——那些欣賞複雜性、敘事深度與歷史共鳴的個體。
它屬於那些不畏懼一款香水承載著複雜過往的人,屬於那些理解真正的優雅——如同米希亞·塞特本人一樣——往往帶有鋒利的棱角與隱藏的深淵的人。最終的結論是,米希亞是一款大師之作,但它也是一款充滿挑戰的作品。要完全領略它的魅力,不僅需要用鼻子去聞,更需要用心去理解其背後那段未經刪減的、完整的故事。它的美麗,正因其複雜與矛盾,而更顯得深刻與真實。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113 Episoden

Artwork
iconTeilen
 
Manage episode 504808789 series 3678267
Inhalt bereitgestellt von 氣味策展人. Alle Podcast-Inhalte, einschließlich Episoden, Grafiken und Podcast-Beschreibungen, werden direkt von 氣味策展人 oder seinem Podcast-Plattformpartner hochgeladen und bereitgestellt. Wenn Sie glauben, dass jemand Ihr urheberrechtlich geschütztes Werk ohne Ihre Erlaubnis nutzt, können Sie dem hier beschriebenen Verfahren folgen https://de.player.fm/legal.

米希亞:一幅關於氣味、藝術與醜聞的肖像
第一章:序曲 — 繆思的氣息
一句話氣味語言:米希亞是巴黎之后(Queen of Paris)甫離席的絲絨劇院座椅上,尚存的餘溫;一縷口紅、玫瑰花瓣與一段美麗而危險的記憶所交織成的,那微苦的脂粉香。
香奈兒「精品香水系列」(LES EXCLUSIFS DE CHANEL)中的米希亞(Misia),並非僅僅是一瓶香水,它更像是一件嗅覺的藝術品,一個被精心封存於瓶中的歷史切片。它的誕生,本身即構成一個迷人的悖論:一款在美學上無可挑剔、優雅精緻的香氛,卻以其命名,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香奈兒傳奇中最輝煌,同時也最具爭議篇章的大門。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此一悖論——在精心策劃的品牌神話與複雜難解的歷史現實之間,那股揮之不去的張力。
這趟探索之旅將引領讀者深入繆思女神米希亞·塞特(Misia Sert)的生平,剖析她與嘉柏麗·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之間那段錯綜複雜的友誼,重返啟發這款香氛的巴黎前衛藝術世界,並對香水本身的結構進行深度技術性解析。最終,我們將綜合其美學成就與歷史包袱,為這款充滿故事的香水,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嗅覺肖像。
第二章:巴黎之后 — 米希亞·塞特的時代與人生
在香奈兒的世界裡,以人名命名的香水屈指可數,而米希亞·塞特能獲此殊榮,源於她在20世紀初巴黎文化界無可取代的地位。她不僅是一位繆思,更是一股塑造藝術風向的強大力量。
繆思的養成
米希亞·塞特的出身本身就是一首世界主義的詩篇。她於1872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父親是波蘭裔的著名雕塑家,母親則是比利時傑出大提琴家的女兒。母親因生她而辭世,使得她的童年充滿變動,輾轉於布魯塞爾的外祖母家與父親在俄羅斯及巴黎的住所之間。
儘管家庭生活顛沛,她的藝術天賦卻如鑽石般無法掩蓋。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幼時曾讓音樂巨擘李斯特(Franz Liszt)為之讚嘆,成年後更師從知名作曲家加布里耶·佛瑞(Gabriel Fauré)。這段背景至關重要,它確立了米希亞不僅僅是藝術家畫布上的靈感來源,她本身就是一位受過嚴格訓練、擁有獨立藝術見解的藝術家。
文化中樞與沙龍女主人
米希亞真正的舞台,是她的巴黎沙龍。透過她與第一任丈夫塔德·納坦松(Thadée Natanson)的婚姻,她的家成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與文學期刊《白色評論》(La Revue Blanche)的非官方總部。這個沙龍不僅僅是社交場所,更是巴黎前衛藝術的心臟。在這裡,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會親自為賓客調製雞尾酒,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會在她的鋼琴上演奏最新的作品,而斯特凡·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則會將親筆寫的詩句題在扇子上送給她。
她的影響力來自於她敏銳的藝術鑑賞力。當時流傳著一句話:「你必須才華橫溢,米希亞才會想認識你」(You had to be gifted before Misia wanted to know you)。作家保羅·莫朗(Paul Morand)形容她是「天才的收藏家,而那些天才全都愛上了她」。她的朋友圈囊括了印象派、後印象派、象徵主義乃至現代主義的巨擘:雷諾瓦、土魯斯-羅特列克、維亞爾、波納爾、莫內、德布西、拉威爾、薩提、史特拉汶斯基、普魯斯特、紀德、考克多……這份名單本身就是一部20世紀初的歐洲文化史。
藝術中的不朽
米希亞的形象被當時最頂尖的藝術家們反覆捕捉,她成為雷諾瓦、維亞爾、土魯斯-羅特列克等人畫作中的永恆主角。不僅如此,她更是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鉅著《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凡爾杜蘭夫人(Madame Verdurin)和尤爾伯萊提耶夫公主(Princess Yourbeletieff)兩個角色的原型。她不僅活在畫布上,更活在文學的殿堂裡,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這種從被動的靈感繆思到主動的文化推手的轉變,是理解米希亞其人的關鍵。研究資料反覆證實,她絕非僅僅是一個激發他人創作的美麗符號。她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鋼琴家,一位慷慨的藝術贊助人,尤其對謝爾蓋·狄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給予了關鍵的財務支持。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積極的創意合作者與人脈連結者。正是她將香奈兒引薦給了巴黎的藝術圈,並據說在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首演時,比狄亞基列夫本人更早意識到這部作品的劃時代意義。作曲家艾瑞克·薩提(Erik Satie)稱她為「一位魔法師」。這種種事蹟將她從傳統的、被動的繆思形象中解放出來,重塑為一位擁有權力、品味與能動性的文化代理人。正是這份複雜與強大,使她成為香奈兒女士眼中一個充滿吸引力的對象,也預示著一款以她為名的香水,必然蘊含著超越單純花香的複雜層次。
第三章:藝術與偽裝的連結 — 米希亞與香奈兒的友誼
香奈兒為米希亞創作同名香水,其核心在於兩人之間那段被官方描述為「靈魂相契」的友誼。然而,這段關係如同她們所處的時代一樣,既光彩照人,也暗藏陰影。
官方敘事:一場「靈魂相契」的相遇
根據香奈兒品牌的官方說法,米希亞與香奈兒於1917年的一場晚宴上相識,一見如故。米希亞對香奈兒的才華、остроумие(lethal wit)、諷刺的智慧以及那種「既吸引又震懾所有人」的狂熱破壞力深感著迷。
米希亞在香奈兒的生命與事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她將這位當時仍是新晉設計師的香奈兒引入了巴黎最頂尖的藝術家與知識份子圈層,為其事業的成功鋪平了道路。在香奈兒一生的摯愛亞瑟·「卡培男孩」·卡佩爾(Arthur 'Boy' Capel)因車禍驟逝後,是米希亞陪伴悲痛欲絕的她前往威尼斯散心,並在那裡將她介紹給了狄亞基列夫,開啟了香奈兒與藝術界更深層的連結。更有傳聞指出,正是米希亞建議香奈兒嘗試香水事業,這才催生了傳奇的香奈兒N°5。這段故事構成了品牌所樂於推廣的、充滿浪漫色彩的友誼畫卷。
未經刪減的歷史:成癮與共謀的友誼
然而,歷史的真相遠比品牌的公關稿來得複雜。她們的連結不僅僅建立在藝術與才華的相互欣賞上,更深植於共同的秘密與依賴之中。
最顯著的便是兩人共同的嗎啡成癮問題。這並非偶爾的消遣,而是發展到每日多次注射的嚴重程度。根據傳記作家哈爾·沃恩(Hal Vaughan)在《與敵共枕》(Sleeping with the Enemy)一書中的描述,以及其他歷史記載,她們甚至會一起進行「前往瑞士的毒品之旅」(drug runs to Switzerland)。這段經歷為她們的「靈魂相契」增添了一層陰暗的底色,將她們的關係從創意上的夥伴,轉變為一種病態的共生。
更具爭議性的是米希亞與香奈兒在二戰時期的關係。香奈兒作為納粹特工(代號F-7124)的歷史已被多方證實。她曾試圖利用納粹的雅利安化法律,從她的猶太合夥人維特海默(Wertheimer)家族手中奪取香奈兒N°5香水公司的完全控制權。而根據沃恩的書,香奈兒曾將這些涉及她蓋世太保情人的計劃,全盤告知了米希亞。儘管沒有證據顯示米希亞本人持有反猶立場,但她作為一名納粹特工的密友與知情者,這一角色無疑玷污了那段被浪漫化的友誼。
這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也是這款香水所體現的終極悖論。香奈兒公司(如今由當年香奈兒試圖剝奪其財產的維特海默家族所擁有)一直以來都極力維護與美化其創始人的形象,小心翼翼地迴避或淡化她與納粹合作的不光彩歷史。然而,他們卻選擇推出一款以米希亞命名的香水,並公開頌揚她與香奈兒的「特殊友誼」。正如香水評論博客Kafkaesque所尖銳指出的:「香奈兒公司走這一步棋,究竟在想什麼?!」(What on earth was the company thinking in going this route??!)。
這絕非一次無心的疏忽,而更像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充滿矛盾的品牌操作。此舉背後可能有多重考量。其一,品牌可能篤信其核心客群不會去深究那段光鮮敘事背後的黑暗歷史。其二,這或許是品牌對自身神話塑造能力的一次極度自信的展現,相信即使是這段最敏感的歷史,也能被其強大的品牌光環所吸收、中和,甚至轉化為一種複雜而迷人的傳奇色彩。在這種策略下,米希亞香水本身成為了敘事管理的工具,用極致的美學來昇華一段充滿創傷的過往。這款香水的美麗,因此與其令人不安的出處,構成了一種深刻的、耐人尋味的張力。
第四章: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後台 — 嗅覺的靈感之源
米希亞香水的官方靈感來源,將我們直接帶到了20世紀初巴黎最激動人心的藝術現場——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後台。而這個場景的選擇,與米希亞·塞特的個人經歷密不可分。
米希亞是狄亞基列夫和他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最重要、最忠實的贊助人與夥伴。她的角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資金提供者。她深度參與舞團的創作,從服裝設計到舞蹈編排,狄亞基列夫都會與她密切商討。她是舞團的財務支柱,曾在《彼得魯什卡》(Petrushka)首演之夜,拿出4000法郎解救被扣押的戲服。她也是舞團的創意催化劑與人脈網絡核心,將畢卡索、薩提、考克多等前衛藝術家帶入狄亞基列夫的圈子,促成了諸如《遊行》(Parade)這樣結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開創性作品。當狄亞基列夫在威尼斯逝世時,是米希亞陪伴在他身邊,並為他支付了葬禮的費用。她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關係,是一種深刻的、共生的創造性夥伴關係。
而將香奈兒與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連結起來的橋樑,正是米希亞。她將香奈兒介紹給狄亞基列夫,促成了香奈兒為芭蕾舞劇《藍色列車》(Le Train Bleu)設計戲服的合作。這次合作不僅鞏固了香奈兒在巴黎時尚界的地位,也讓她的設計理念與前衛藝術的脈搏緊密相連。
因此,調香師選擇以「歌劇舞台更衣室喧嘩熱鬧的氣氛」作為嗅覺藍圖,是極為精準且富有歷史深度的。我們可以想像那個場景的氣味:空氣中瀰漫著舞者們使用的化妝品的香氣——那是帶有鳶尾根氣息的鬆粉、混雜著玫瑰與紫羅蘭香氣的蠟質口紅;角落裡擺放著觀眾送來的花束,玫瑰的甜香與逐漸凋零的氣息交織;空氣中還可能飄散著皮革的味道,來自舞鞋、舊的戲服箱,以及劇院本身的陳舊氣息。這個充滿藝術、汗水、激情與人工修飾的空間,正是米希亞香水試圖用氣味捕捉的、那個屬於米希亞·塞特與嘉柏麗·香奈兒的輝煌年代。
第五章:解構米希亞 — 一幅嗅覺肖像
米希亞香水是調香師奧利維耶·波巨(Olivier Polge)的宣言之作。作為香奈兒傳奇調香師賈克·波巨(Jacques Polge)的兒子與繼承人,米希亞是他為備受推崇的「精品香水系列」創作的第一款作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調香師的願景:奧利維耶·波巨的宣言
奧利維耶·波巨以對鳶尾花(Iris)/鳶尾根(Orris)的熱愛而聞名,這在他之前的作品(如Dior Homme)以及後來的香奈兒創作中都有體現。然而在米希亞中,他巧妙地避免讓鳶尾成為絕對主角(如香奈兒自家的La Pausa),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關鍵的質地元素,用以營造那種獨特的、帶有粉感與蠟質感的化妝品氣息。
他的意圖是清晰的:創造一款既復古又現代的香水。他從香水史中「拯救」了經典的「口紅香調」(lipstick accord),並透過意想不到的乾燥木質基調來支撐它,從而避免了作品陷入單純的懷舊或陳詞濫調。這展現了一種知性的、深思熟慮的創作方法,與米希亞·塞特本人那種精明、具影響力的形象不謀而合。這款香水,可以說就是奧利維耶·波巨為香奈兒提交的「畢業論文」,確立了他未來創作的基調。
初綻:
香水噴灑之初,一股明亮、帶有微甜果香的氣息撲面而來。荔枝與覆盆子的多汁感,在香奈兒標誌性的醛香烘托下,顯得輕盈而振奮。這股開場白是典型的香奈兒風格,但相較於N°5的強勢或N°19的冷冽,米希亞的開場更為柔和,也更具親和力。
核心 — 口紅香調:
很快,香水的核心——那著名的「口紅香調」便浮現出來。這是一幅由多種元素精心編織的嗅覺畫卷。帶有土地氣息和粉質感的鳶尾根,與甜美的、略帶糖果感的紫羅蘭,以及豐潤的玫瑰花瓣,三者完美融合。許多使用者將其形容為「高級化妝品的味道」或「一支粉色唇膏的香氣」。然而,這種體驗並非人人皆宜。對某些人來說,這種組合可能顯得過於復古,甚至帶有「藥感、老派的紫羅蘭」或「櫻桃味止咳糖漿」的聯想,構成了一種挑戰。一位評論者甚至將其形容為氣味世界中的「天生臭臉」(resting b*tch face),冷漠而高傲,不會為了取悅你而微笑。
餘韻:
隨著時間推移,香氣逐漸過渡到溫暖而樹脂感的基調。安息香與東加豆帶來了柔滑、微甜的暖意,如同喀什米爾羊絨般包裹著肌膚,為前中調的粉質花香提供了一個堅實而舒適的基座。許多敏銳的評論家還在基調中察覺到一種微妙的、乾燥的木質或柔軟的皮革氣息,雖然未被官方列出,但正是這股氣息增添了香水的複雜度與精緻感,使其免於變得過於甜膩或單薄。
持久度與擴散力
綜合多數使用者與專業評論的意見,米希亞的表現相當出色。其持香時間長,擴散力(Sillage)屬於中等偏上,能夠形成一個清晰可辨但不過於侵擾的個人氣味場域。當然,如同所有香水,也存在少數使用者反映其持久度不如預期,這通常與個人膚質和化學反應有關。
第六章:口紅香調 — 將米希亞置於其嗅覺類型學中
米希亞的核心是「口紅香調」,要完全理解這款香水,必須將其置於此一特定的嗅覺類型中進行比較與分析。
化妝品氣味的簡史
「口紅香調」並非凭空想像,而是植根於化妝品工業的歷史。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使用鳶尾根粉末和紫羅蘭香精為蜜粉、腮紅和口紅賦香是一種普遍做法。鳶尾根提供了乾燥、粉質、略帶木質的基底,而紫羅蘭則帶來甜美、略帶糖果感的氣息。玫瑰的加入則增添了經典的女性化花香。因此,米希亞的香氣結構是對這段歷史的嗅覺重現,是一種有意識的、充滿歷史感的藝術選擇。
嗅覺戰場:米希亞與其經典對手
在「口紅香調」的領域中,存在幾位標誌性的競爭者。透過比較,米希亞的獨特之處得以彰顯。
Misia vs. Lipstick Rose:
這是此類型中最核心的對比。Frédéric Malle的Lipstick Rose被廣泛認為是此類香調的標竿,但其風格與米希亞截然不同。Lipstick Rose被形容為更「魯莽」(brash)、「響亮」(loud)、「甜膩」,甚至是一種「戲謔」(tongue-in-cheek)的演繹。它追求的是一種極度寫實的、帶有蠟質感的、近乎幽默的復刻,讓人直接聯想到一支老式紅色唇膏。
相比之下,米希亞則始終被評價為更優雅、更精緻、更乾燥、更具木質感且更為嚴肅。它並非對口紅氣味的直接複製,而是對其概念的「詮釋」。奧利維耶·波巨將這個復古主題,透過香奈兒品牌標誌性的克制與知性美學進行了過濾與重塑,最終呈現的是一個更為抽象和藝術化的版本。
Misia vs. Guerlain:
與嬌蘭(Guerlain)的紫羅蘭-鳶尾經典,如《藍色時光》(L'Heure Bleue)和《傲慢》(Insolence)相比,米希亞也劃清了界線。儘管共享相似的香調元素,米希亞巧妙地避開了《藍色時光》那種標誌性的、近乎憂傷甚至帶有葬禮感的氛圍,同時也與《傲慢》那種衝擊性的、高分貝的甜膩果香保持距離。米希亞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屬於香奈兒的平衡點——既有復古的詩意,又不失現代的清晰與克制。
第七章:米希亞悖論 — 綜合與最終裁決
在深入探索了米希亞·塞特的生平、她與香奈兒的複雜關係,以及香水本身的藝術成就後,我們最終必須回到那個核心的「米希亞悖論」。
這款香水無疑是一次技術上的勝利,是奧利維耶·波巨獻給香奈兒的一份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它知性、優雅、層次豐富,完美地捕捉了一個逝去時代的藝術精神。它在美學上是成功的,其精緻的粉質花香調,既向傳統致敬,又具備現代的實穿性。
然而,與這份美學成就並存的,是其背後那段充滿爭議的歷史。以米希亞為名,就無法迴避她與香奈兒之間那段建立在嗎啡成癮上的依賴關係,更無法忽視她作為香奈兒在納粹時期陰謀的知情者這一令人不安的角色。這就提出了一個永恆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夠,或者說是否應該,將一件藝術品與其創作者或靈感來源的歷史完全切割?這款香水的美,究竟是救贖了其背後故事的黑暗,還是僅僅用一層芬芳的面紗將其巧妙地遮掩了起來?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它取決於每一位使用者自身的價值判斷。因此,對米希亞的最終推薦,並非將其視為一款單純的「好聞的花香」。它更適合那些在香水中尋求超越嗅覺愉悅的鑑賞家——那些欣賞複雜性、敘事深度與歷史共鳴的個體。
它屬於那些不畏懼一款香水承載著複雜過往的人,屬於那些理解真正的優雅——如同米希亞·塞特本人一樣——往往帶有鋒利的棱角與隱藏的深淵的人。最終的結論是,米希亞是一款大師之作,但它也是一款充滿挑戰的作品。要完全領略它的魅力,不僅需要用鼻子去聞,更需要用心去理解其背後那段未經刪減的、完整的故事。它的美麗,正因其複雜與矛盾,而更顯得深刻與真實。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113 Episoden

所有剧集

×
 
Loading …

Willkommen auf Player FM!

Player FM scannt gerade das Web nach Podcasts mit hoher Qualität, die du genießen kannst. Es ist die beste Podcast-App und funktioniert auf Android, iPhone und im Web. Melde dich an, um Abos geräteübergreifend zu synchronisieren.

 

Kurzanleitung

Hören Sie sich diese Show an, während Sie die Gegend erkunden
Abspielen